鄭巖林,一位普通小伙子,用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從一窮二白到身家千萬的完美逆襲,鮮花和掌聲不斷,光環和榮譽加身,成為了眾人稱羨的“事業如日中天、家庭和和美美”的雙滿貫得主。
鄭巖林的成功,給我們帶來了深深的沉思和啟示:同樣的時代,同樣的機遇,同樣的背景,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卻幾十年如一日渾渾噩噩?有的人事業風生水起,有的人到頭來卻一事無成?
不可否認,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時代機遇+個人能力”雙重因素的作用,那么,在相對均等的時代機遇面前,究竟是哪些因素成就了他?當困難來臨,他是如何應對的?他的身上,有哪些的品質?
撥開表面的層層迷霧,探尋成功的深度奧秘,讓我們一起走近逆襲者鄭巖林。
出身貧寒,二十出頭便到工地打工
鄭巖林出生于一個陜西省安康市的一個窮苦的農村,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做點小生意維持生計,每天的生活拮據而落魄。
在那個缺吃少穿的時代,每個農村的孩子都在承受著特定時代賦予他們的艱難和不公,鄭巖林也不例外,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著父母分擔家務,稍微長大以后,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
由于家貧,鄭巖林沒讀幾年書就輟學了,他循著父親母親的步子,成了黃土高原上早出晚歸、靠天吃飯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農民。
時間天流逝,鄭巖林天長大,日復一日的重復勞動,讓二十出頭的鄭巖林急切地想尋找更好的途徑來改變命運,他想出去闖一闖,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跟著一位親戚來到潮汕一家建筑工地打工。
偶然機遇,一張報紙改變人生軌跡
每天跟鋼筋水泥、磚塊瓦片打交道,對于一個剛剛成年且瘦弱的人來說,似乎有些超出身體承受的極限,但鄭巖林知道,世上沒有好掙的錢,沒有好走的路,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苦和累都是應當承受且必須承受的。
就這樣,日子過著,鄭巖林也在天掙著錢,攢著錢,但讓他不能忍受的不是身體上承受的高強度勞動壓力,而是來自他內心里的迷茫:難道我要一輩子這樣干下去嗎?我的出路在哪里?未來在何方?
一日吃完飯,鄭巖林坐在工地上午休,說來也巧,他一屁股坐下去以后,一張被人丟棄的報紙出現在了他的視野,好奇心很重的他便將報紙撿起來,將報紙上的內容瀏覽了一遍后,敏銳地捕捉到一條重要的廣告信息:外國一家汽修廠招修理工人。
鄭巖林一看,廣告上所承諾的待遇要比國內高很多,他頓時來了興趣,一番周折后,照著上面的電話打了過去。
對方是一家專業為海外招工的中介公司,經過詢問,他的年齡、身體條件都符合對方的標準,鄭巖林這時做出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決定:去國外闖一闖。
這個決定一度讓很多包括父母和工友在內的親朋好友難以接受,“萬一是騙子怎么辦?”,“你被騙去以后回不來怎么辦?”,“好人少,壞人多,你還是不要去了,就在工地上干活”,“過去以后孤苦伶仃的,誰來照顧你?”
盡管反對聲此起彼伏,可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的決心:我一定要去。
面對他的執拗和堅持,大家只好做了讓步。就這樣,鄭巖林開啟了三年的海外生活之路。
無懼苦累,埋頭苦干鍛造純青技藝
到了國外,廠家為了防止人員不穩定對公司帶來損失,要跟鄭巖林簽訂三年合同,鄭巖林果斷簽約。
鄭巖林工作比一般人賣力很多,很多同事甚至說他犯傻,反正錢不會少,能偷懶就偷懶,沒必要那么拼命,可鄭巖林心里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既然來到了這里,既然掙著人家的錢,就要做好分內的事;第二,汽修行業是剛需行業,市場前景廣闊,若能有一技之長,以后定大有用武之地。”
雖然當時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合同制工人,但他每都在未來做打算,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他要利用好現在的時間和機會,給未來的發展做準備。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鄭巖林格外用心,“不光要把能接觸到的汽修工藝學好,還要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更多的技術。”
每次師傅來講課,他都會認真地聽,認真地記,在平時的工作中遇見不懂的問題,他會積極跟身邊的老師傅請教,直到學會為止。
苦心人天不負,隨著時間的積累,他受到越來越多的同事的認可,在鈑金方面的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三年時間,成就了一個汽車維修技術精湛的鄭巖林。
學成回國,精湛技藝填補市場空白
三年合同期滿后,鄭巖林重新回到了潮汕。
鄭巖林在國外所學的鈑金技術很有競爭力,這項技術在潮汕汽車維修服務市場上幾乎是一片空白,與此同時,他發現潮汕汽修市場“周期長,收費高,服務差”等亂象叢生,“有沒有一種可能,可以縮短周期,降低收費,提升服務”,他思考以后又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創業。同時他給自己創業定了一個時限:一輩子。
在鄭巖林的價值觀里,一件事情要是決定做,就做一輩子,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把一件事情重復做,你會成為專家,把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會成為行家,堅持做下去,你就會成為贏家。”從那一刻起,他就把所有的重心轉移到汽修上,一心一意做技術,做市場,做服務。
高超的技術遇上市場的空白和時代的需求,鄭巖林很快就將自己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客戶比多,店面一次比一次大,營業額連續幾年成倍增長。
讓利客戶,技術創新縮短服務周期
雖然鄭巖林的技術很精湛,但他依然不滿足,依然在積極探尋更先進的技術。“技術的創新和更迭很快,一時的不代表長久的,在技術上,一定要多進行創新和嘗試。”
結合自己所學進行深入研究,他成功研發了一項快修技術。這項技術,將“汽車玻璃修復、汽車凹陷修復、汽車破損修復”的時間從三五天縮短到三五分鐘,成本大幅降低。
成本降低以后就能更大程度讓利客戶,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收費降低了,服務變好了,客戶自然會青睞你,這也為新技術發明惠及客戶、服務客戶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正知正念,言傳身教灌輸做人道理
鄭巖林的心里始終放著“簡單”二字,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他認為越是簡單的模式、越是簡單的東西越貴重、越誠實。“簡單其實是一種真誠,現在的社會需要真誠,真誠一點才會有誠信,很多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變得毫無原則,甚至不惜用坑蒙拐騙達到目的,也有一部分人套路很深,讓人回想起來毫無誠意。”
在日常的交往中,鄭巖林堅持以誠待人,“你對人誠心了,別人就會對你誠心,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不要拔一個蘿卜留一個坑,做人失敗,事業終究不長久。”
在日常的用人上,鄭巖林堅守“簡單”的原則,“相信他,就大膽放權,讓他大膽發揮,不要限制住他的手腳,你只要在幾個關鍵節點上去把控就好。”
他經常給大家分享的一句話:“簡簡單單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漂漂亮亮做技術”。這句話,是他自身的真實寫照,也是圍繞在巖林周圍的所有家人的核心價值觀。
家庭影響,腳踏實地簡單做人做事
俗話說,孩子的高度一半取決于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時不時聽到這樣一些話:“這孩子的背影跟他爸真像”,“這孩子走起路來真像他媽媽”……長時期耳濡目染,父母的作風對鄭巖林也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我的爸爸媽媽很樸實,很勤勞,很善良,是他們讓我學會了吃苦,學會了忍耐,學會了獨立,學會了誠信待人,與人為善,讓我懂得了想要的東西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
在所有認識和了解鄭巖林人的心目中,都認為他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雖然有時候他也很累,也想休息,可他總是咬緊牙關堅持著,他始終保持著在家里做農活時的那種勤奮。
在鄭巖林眼里,雖然爸爸媽媽沒有給他創造多么好的條件,也沒有讓他過上多么富裕的生活,但他所走的每一步,都跟爸爸媽媽影響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我希望能為父母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我會好好孝敬他們。”
魚和熊掌,事業有成卻也心生愧意
俗話說,時間花在哪里,結果就在哪里,鄭巖林平日里忙于工作,也有很多推脫不了的應酬,所以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家里,即使回到家里,也是滿身疲憊。“除了中午匆匆忙忙回家吃飯以外,我很少有時間陪伴我的父母、老婆和孩子,平日里很忙,大多數情況下,每次回到家都是晚上十點以后,不但不能陪他們,有時反而會影響他們休息,對此,我心里非常愧疚。”
鄭巖林心里自責的是不能花很多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孩子,“我有時候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我讓孩子們一定程度上缺失了父愛。”
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都會留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缺憾,這種缺憾很難去改變,“我以后會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我的家人,家是溫暖的地方,也是需要用心去呵護的地方,我會抽出陪家人旅游,陪著家人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
不忘根本,子女教育側重傳統文化
鄭巖林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我覺得現在的社會太浮躁了,充裕的物質生活讓孩子成了溫室里的花朵,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溺愛已經嚴重破壞了孩子成長的平衡環境,現在很多孩子動不動就大鬧脾氣,打罵父母,實在讓人痛心。”
鄭巖林很推崇傳統文化,尤其是像《三字經》、《道德經》、《論語》等國學經典,“孩子學習一些傳統文化,對個人成長大有裨益,我們要通過古人的智慧告訴他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怎么做是對的,怎么做事錯的,我們要讓孩子建立基本的是非判斷標準,要孩子在成長中學會尊重,讓孩子在得到愛的時候學會承擔相應的責任。”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作用很大,“我希望更多的家長能讓孩子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能在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成長的養分。”
致力慈善,身先垂范奉獻赤子愛心
能量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在鄭巖林身上也不例外,“當物質生活豐富以后,我們開始具備以前很多不具備的能力,這個時候,我一直想著為社會做點事情,想回饋更多的人。”
鄭巖林來自農村,他深知孩子因為家窮而上不起學的無奈,深知孤寡老人的艱難處境,也深知很多寶貴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他在“關愛留守兒童,關心孤寡老人,關懷抗戰老兵、關注貧困大學生”四個方面積極作為,捐錢捐物。
“我小時候因為家里窮,沒有讀多少書,出了社會,我慢慢感受到知識對人的重要性,我因為讀書少走了很多彎路,有些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所以有可能的話,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上學。”雖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但文化積淀影響的是人的方方面面,所以鄭巖林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我平時會盡可能多地跟人交流,盡可能抽出時間去聽講座,不斷提升自己。”
鄭巖林也時常提起抗日老兵,“我們現在的和平是上一代人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要感恩老一輩革命者,要盡可能做點事情,要呼吁社會關注。”
雖然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鄭巖林從來放棄過努力,只要長期堅持下去,正能量也能傳播,能讓更多人一起加入到慈善的行列中。
積極助人,力所能及傳遞樂幫精神
雖然在很多人眼里,鄭巖林已經步入了成功人士的行列,但他從不自滿,在他心里,現在這些微不足道的成績只是巖林發展史上一些小小的插曲,巖林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有很多沒有完善的地方需要完善,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事要做。
盡管如此,鄭巖林還是萌生了很多平凡而樸素的想法,“我在成長過程中遇見了很多貴人,這些人中,有些人是我的領導和老師,有些人是我的同學和朋友,有一些是我的員工,我真的發自內心地感恩他們,我一定要去做點什么。”盡管很忙,他還是會抽空看望老師,會和很多想創業的朋友交流經驗。“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去做更多有益于社會的事情。”
與此同時,他想用巖林的快修技術造福更多的人,惠及更多的有車族,幫助更多的人致富,“我發展加盟商,是因為我對巖林快修的技術自信,巖林有能力讓每一位加盟商獲得財富,獲得成功。”
加大投入,技術創新助推產業升級
在接下來的規劃中,“產業鏈資源整合和技術創新升級”將是整個工作的重點。在鄭巖林看來,單一服務模式已經面臨瓶頸,因為當地市場的流量是有限的,單方面技術做得再好,可客戶就那么多,市場就那么大,必須結合自身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在汽車后市場整個服務鏈條中占據核心位置。為此,他組建了專門的團隊負責項目的開發和資源的整合,促進行業互惠互利,實現共同發展。
在技術創新升級上,一者,技術創新可以更好地服務加盟商,為加盟商的市場拓展提供技術上的優勢支持,二者,藝無止境,技術創新和更迭一直在高頻率、多頻次地進行著,誰抓住了技術,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不管是產業鏈資源整合還是技術創新升級,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更好地為加盟商提供支持,為了讓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我要為每一位加盟商負責,不僅要讓加盟商賺到錢,還要給他們一個看得見的未來,我要為每一位客戶負責,讓所有來巖林消費的客戶得到實惠和不一樣的消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