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平出生的1972年,正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后半場的起始之年,“四人幫”主導下的經濟發展,把抓生產建設說成是“唯生產力論”,“革命搞好了,生產力下降也可以”,“八億人民生活苦一點沒關系”;把關心群眾生活是搞“物質刺激”,攻擊出口石油是“賣國主義”……在一系列錯誤思想的指導下,國民經濟急劇下降,全國人民尤其是農民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
鄧偉平也不例外,他出生于貧寒的農民之家。全家人的生活靠著父母親在生產隊務農的工分來維持。在他兒時的記憶里的日常生活,是“取一點紅薯,和一把米,然后燒上一大鍋水,熬成稀飯,全家人就靠這個過了好多年。”“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顆糖。”
大多穿的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民用品綠軍鞋,大大小小的補丁,幾乎覆蓋了整雙鞋。衣服上也是,鄧偉平小時穿的衣服幾乎沒有不帶補丁的,尤其在袖口、領口、肘部、膝部經常磨損的地方,一旦破了,母親就剪一塊顏色相似的舊布,一針一線細細縫好。穿得越久,補丁越來越多,大補丁上面摞著小補丁。即便如此,鄧偉平穿過的衣服和鞋子,他的2個弟弟和1個妹妹還要接著穿,直到穿不了為止。
盡管生活窮困潦倒,全家人艱難度日,但鄧偉平小時候卻是個“娃娃頭”,村里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聽他指揮。小時候調皮搗蛋,加上經常吃不飽飯餓肚子,他有時組織大家去偷別人家樹上的水果,像雪梨、枇杷等,有時候也去偷點包菜,在他的“指揮”下,放風的放風,“作案”的“作案”,轉運的轉運,儼然一個成熟的組織。這期間還發生過一個意外,有一次,鄧偉平帶著大家去偷甘蔗,甘蔗地在崖邊上,崖大概有八九米高,崖下便是河。他在折甘蔗的時候,沒想到甘蔗一下子斷了,他從崖上掉了下去,所幸沒有受傷。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雖然是一分為二去看的,但確實值得玩味,成就有大小,經歷卻相似。古今中外的很多人物,都有當“娃娃頭”、“孩子王”的經歷,如蔣介石小時候就是個娃娃王,他喜歡玩打仗的游戲,他經常站在一塊高地上,自任“總司令”,將小伙伴們召集起來訓話,或給他們說古道今。
一般學習好的孩子相對本分,調皮搗蛋的孩子學習不好,上小學時的鄧偉平不去上課是家常便飯,不過上帝關上一扇門,就會打開一扇窗,雖然學習不好,但他在做生意方面卻多多少少有點天賦,連母親都說,“你跟你外公像,外公是做生意的,你也是做生意的。”小學四五年級,每年到了夏天,他便在龍母鎮批發一雪糕筒的冰棍(當地叫雪條),然后到汽車站去賣,有時也走街串巷、走村串戶叫賣。那時候的汽車沒有空調,也沒有礦泉水、保溫杯,大家熱得受不了,就會買雪條。偶爾也有虧本的時候,那時候沒有天氣預報,有時候突然就下起了大雨,雪條便賣不動了。這是鄧偉平對做生意的早嘗試。
那時候大家的日子的都不好過,但在這么小的年紀,就嘗試著做生意,在同齡人中只是個別。正如鄧偉平的一個老鄉說:“我們那時候根本沒有想到要去做點小買賣賺錢什么的,沒有這種思維。”而鄧偉平對于嘗試著賺錢的渴望,源于三個字:“窮怕了”。“因為太窮了,老想著怎么去賺點錢。看見別人賣雪條,他也想試試,雖然年紀小,但既然別人可以,我也可以”。
當時一個冰棍的批發價幾分錢,一個雪糕筒可以裝20個冰棍,總體下來不到1塊錢。雖說是1塊錢,但對于鄧偉平當時的家庭而言,也是不小的數字,那時一斤小麥2毛錢,一尺布6毛錢,2.4元便可扯一件新衣服。盡管如此,父母對于他的想法還是給予了支持。鄧偉平對這個事兒表達出極強的興趣,而且虧錢的概率并不大。
到了鄧偉平六年級暑假的時候,他被父親叫去做小工。當時龍母鎮有一家小學在加蓋,父親在里面做建筑工,鄧偉平在工地上抱磚頭,調水泥,扛沙子,雖然年紀不大,個頭不高,但干起活來卻絲毫不遜于一個大人。有一次挑水泥漿的擔子太重,傷了腰,但他還是接著干,只是勞動力度小了。做小工期間有一次被學校的狗咬了,去了衛生站打了預防針,大夫說他這輩子不能吃狗肉。
鄧偉平上學的時期,小學到初中的升學率還不到一半,好多孩子因為窮、確實學不好、想出去掙錢等種種原因,上著上著就不上了。鄧偉平雖然順利升學到了初中,但他不愛學習,雖然數學成績延續了小學時的余光,雖說不上好,但也不差,可語文和英語卻越來越不好,尤其是英語,每次考試都靠蒙,成績突破不了兩位數,幾乎次次墊底。那時候老師上課都帶著尺子,學生挨打是常有的事兒。初二上學期快期末考試的時候,以為成績太差,不好好聽課,英語老師打了他。這件事將他的厭學情緒徹底點燃,寒假時,他正式決定,不念書了。
“我學習不好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想掙錢,家里太窮了,還有三個弟弟妹妹上學要交學費,壓力非常大。”
父母也沒有強迫,羅馬不是建成的,他不念書的想法也不是一時沖動才有的。
想掙錢,必須走出去,雖然家里有地,但地很少,吃飽飯都難。要說在龍母鎮做點小生意也行,但頂多混個溫飽。
當時掙錢流行兩個門路,一個是北上做門診,一個南下做建筑,這也就有了跟大表哥和二表哥北上河南做門診,到廣東去做建筑的經歷。
1989年在大表哥的門診打工,一個月工資60元,但因為貼廣告經常被迫與人發生沖突,掙錢也不多,春節后,他便跟著老鄉去廣東做建筑工,他相關人的介紹下,他跟著包工頭順利進入了黃埔及南沙電廠。
在工地上,他次見識到“幾十個輪子”的大機車,機器不停,人不停,他長的一次連著七天七夜沒睡個囫圇覺,多數時間是連軸轉,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長超過12個小時。手掌磨起了厚厚的繭,鞋子磨破了一雙又一雙。
要說苦和累,鄧偉平完全可以扛,但每個月下來的辛苦錢只有100元左右,這個沒法扛,他想嘗試其他掙錢的門路。
年底的時候,鄧偉平結束工地生活回到了家,原本需要好好休息,但他不愿意閑著,他內心渴望掙大錢的夢想跟現實的差距十萬八千里,他還是想試一試,他又嘗試起了賣水果的生意。
南方的水果種類繁多,在《中國人吃的60種水果》一書中,有一大半主產于南方。經過一番調查,他決定——賣橘子。每到春節,大家都會買一些橘子自吃和招待朋友,賣的人多,買的人也多。
他跟一個朋友一拍即可,兩人批發了100斤橘子在龍母街邊上擺賣,到了晚上,橘子賣完了,數錢的時候,卻——虧損了。朋友很是生氣,自此退出。鄧偉平總結經驗并認真反思,低價買,高價賣,也順利賣完了,怎么會虧損呢?
他上門求教有生意經驗的表哥魏來明和表嫂,將自己賣橘子的過程事無巨細說了一遍。經表哥表嫂分析,原來,三個小細節偷走了他們的利潤和小部分成本。其一,鄧偉平在賣橘子過程中經常邀人品嘗,這個品嘗不是撥開橘子給一小牙,而是經常給一個橘子,好多橘子就被這樣“嘗沒了”;其二,稱橘子的時候,他不但給客戶滿秤,而且十有八九要超一些,比如客戶買一斤橘子,但稱的時候不可能剛剛好,鄧偉平便加一個兩個,這買的人多了,好多橘子就被這樣免費“加沒了”;第三,給客戶找零的時候,比如客戶5塊錢買了2.8的橘子,一般商販的做法是給加幾個橘子湊到3元錢,這樣不但方便找零,還順帶多賣了橘子,要知道,如果橘子量大,及時賣不出去,壞掉1斤,就需要4斤的利潤來補。可鄧偉平沒有,有時客戶買了2.1的橘子,他只收2元,好多橘子就被這樣“收沒了”。
表哥和表嫂的總結讓他豁然開悟,第二天,他一個人批發了100斤橘子來賣,晚上的時候一清算,賺了二十多元,相當于在工地干7天的收入,這讓他對橘子的生意充滿信心,他也觀察到一個細節,年前大家辦年貨,要買的東西很多,很多人買了橘子都要匆忙趕著買其他東西,他們多數人不在乎幾毛錢的找零,2.8的橘子加幾個湊到3元,完全可以接受,積累下來,可以多賣掉好多橘子。
為了多掙點錢,他不限于僅在龍母鎮,而是哪里有集市,就到哪里去賣。每逢農歷一、四、七的龍母街,每逢農歷的二、五、八隔壁的黎咀鎮,每逢農歷的三、六、九附近的赤崗鎮,都成了鄧偉平征戰的沙場。
有一次,與幾個同行一起租了一輛拖拉機趕往15公里外的黎咀鎮,在距離鎮子大約兩公里的地方,拖拉機突然死火。司機說修理可能要大半天時間,讓他們自己想辦法把貨拉到鎮子上去。橘子如果賣不掉就會壞,大家見狀,有的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有的聯系單車來拉,有的自己背著走。當大家把貨都運地差不多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小鬼仔,你怎么不動呢?”
之所以叫小鬼仔,是因為這行人中,鄧偉平年紀小,其他人都是三四十歲的大哥大姐,也是大家對于他一種愛護的稱呼。
與大家的著急和疑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鄧偉平不慌不忙且自若——他心里早已有了打算,他不去鎮上,就地擺攤。
在壞了的拖拉機旁擺攤賣橘子,路過的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他對著來來往往趕集的人吆喝,“賣橘子,便宜賣了,這里不用交地毯費,比街上的便宜。”
就這樣,不到2小時的時間,100斤橘子全部賣完,鄧偉平成了同行眼中“年齡小、資歷淺但鬼點子多、賣橘子快”的賣橘子小能手。
但,賣橘子掙的錢還是有限。有在赤崗鎮擺攤,他無意間發現不遠處開來一輛軍隊的大卡車,軍車上跳下來好幾個穿軍裝的兵哥,陸陸續續將車上的鐵鍋往下搬,這個鐵鍋比當時農村多數家庭使用的鍋要大——他們是來賣鐵鍋的。一直渴望有更好掙錢門路、想掙大錢的鄧偉平,隱隱約約覺得這是個機會。
鄧偉平注意到,因為兵哥們沒有擺攤經驗,不會吆喝,而部分當地人只說家鄉話,不會說普通話,語言溝通存在障礙,半個小時沒賣出去幾口鍋。加上部隊遠在40公里之外,他們急著賣完,想盡早趕回單位去。
他上前觀察,發現鍋的質量還可以,雖然一部分存在瑕疵,但是不影響銷售。他便上前跟他們的領導搭話,在簡要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后,他問道:“這么多鐵鍋,你們短時間內也賣不完,能否批發給我,我當場給你們付清貨款,你們也可以早點回去。”
交給鄧偉平,確實是他們當下一個好的選擇,領導很爽快地答應了,“行,小兄弟,成交。”
談好的價格是每口鍋5元,一共100口鍋計500元。雖然當時鄧偉平身上沒帶那么多錢,但跟賣橘子的大哥大姐時間長了,大家對他都比較認可,大家擺攤賣橘子,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備用金。加上他賣橘子有些天了,家里也積攢了一點周轉資金,萬一虧損,也能還上。很快,他便湊足了500元。
一個人,兩堆貨,一堆橘子,一堆鐵鍋。在鎮上賣鐵鍋的就他一人,他將每口鍋的售價提升到15元,然后吆喝起來。
到了下午四點多,一百口鐵鍋全部賣完,凈賺1000元,這相當于他賣掉2噸橘子、打工一年的收入。他當場歸還了所借的大哥大姐的錢,大家對他的生意經非常羨慕,晚上回家說給父母,父母都不敢相信。這也成為他從商以來有成就感的經歷,“我后來掙了很多錢,但要說起來,賣鐵鍋是讓我快樂的時光。”
鄧偉平將自己打工及做生意所賺的錢全部交給父母,除了日常家用,還給弟弟妹妹交學費及購買年后春耕要用到的農具、種子、肥料等。
多番嘗試后,他認清了一個現實,要想賺大錢,還是要做門診。村里幾個賺了大錢的人,都是做門診起家。過完春節,他投奔在河南新鄉做門診生意的二表哥,再次回到這個行業。后來跟著在河南登封做門診的大表哥。
一眨眼,時間來到1992年,又在門診行業摸爬滾打了一年后,他決定自己創業做門診。雖然大表哥當時分給了他一定的股份,但鄧偉平當時只是負責貼廣告,有一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拘束感,很多事情沒法按自己預想的落實。而他心里有更大的想法想要實現,尤其是——他想掙更多的錢。
這便有了后面的故事。
的貧窮,要么造就的墮落,要么成就想掙大錢的夢想。鄧偉平屬于后者。
“太窮了”,“窮怕了”,鄧偉平將對貧窮的恐懼化為了前行的動力,且在不斷的前行中,萌生了更大的欲望,變成了一個有野心的人,因為有動力,開門診時遇見了看似不可跨越的門檻,但他置之死地而后生,開啟了自己真正的事業,因為有野心,他原本在掙了錢以后可以小富即安,但他沒有,他開的門診一家接著一家,一個城市接著一個城市。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其實窮也不一定是壞事,沒有長時期的窮,就沒有做夢都想著怎么掙錢的改變。”這些諸多的選擇上,有被迫,有無奈,有偶然,有機遇,有主動,但他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不屈命運的安排,不甘貧窮的裹挾,在現實的逼迫和生活的磨礪下,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的節奏,找準了自己的方向,一步步成為了一個野心家。這也是為什么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時代,有些人走出來了,在不斷的嘗試、碰壁、磨練中逐漸闖出了一片天地……任何人的活法都值得尊重,但扎根大地,都在向上生長。
縱觀古今中外,那些真正有所建樹的人無一不是野心家,嬴政是,趙匡胤是,司馬懿是,喬布斯是,馬斯克是,貝佐斯是,董明珠是,曹德旺是,張磊是。
鄧偉平拓展門診生意的過程怎樣的?拓展的途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么克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