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滿腹經綸、飽經世事的長者,是一位精神矍鑠、目光如炬的老人;
他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如傾如注、如泣如訴,總能帶給人一種積極的思考和深刻的洞見;他在聽別人的講話時認真記錄、深入思考,總讓人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求知和待人的尊重;
他一直堅持以繁體字作為書面表達語言,只怕有朝一日臺灣回歸時大陸同胞與臺灣同胞的交流產生障礙,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一直堅持不喝酒不抽煙不打牌不下棋,只想把流水歲月中轉瞬的光陰用來做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可謂寸光寸金,惜時如命;
他登遍了秦嶺158座山,在登山中磨煉自己的心智,鍛煉自己的體魄;他主導和參與了五大級項目,每一個項目都克艱克難,影響深遠;
最動人的,是雖已年近八十,卻為未來的人生做了充實的規劃,這種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斗志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讓人肅然起敬;最感動的,是對員工寄與的一種無以言表的關懷,他說:“我衷心希望每一位員工都富起來”,如是說,如是做,他積極幫助員工聯絡一些可用資源,用行動踐行著對員工的無私而純粹的愛,維系著沒有血緣關系但勝似親人的員工大家庭。
他,就是中國版的摩西奶奶——憨童爺爺張邦懷。
尊敬與愛:與晚輩交流時候認真記錄
在采訪張老的過程中,工作組發現了一個讓人稱奇的現象:張老時不時會在自己的筆記上認真記錄對方的講話,這在編輯組多年的采訪經歷中非常罕見,尤其是他已是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雖然我的年齡已經到了80歲,雖然我的身體會老化,雖然我身上的部分零件和設備已經開始退化,但只要堅持學習,尤其是堅持向年輕人學習,你就會發現,你從未老去。”張老說,“現在的年輕人真是了不起,我真的從大家身上學到了很多,年輕人思維活躍,想法新穎,有闖勁兒,有干勁兒,很多時候很感染我。”
愛閱讀、愛看書的張老常常出口成詩,出口成章,出口成文。最引人敬佩的,是他創作的速度,每次跟張老交流后沒多久,張老的詩已然天成。張老說:“我有時候靈感很多,雖然可能寫得也不好,但我一直堅持寫,文字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情感的一部分。”
只有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只有長期堅持閱讀和寫作,才能出口成詩。
張老不僅自己熱愛學習,也希望身邊的每一個人能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來學習。張老說:“一個人的一生很短暫,充其量一百年左右,這一百年能做好一點事,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再聰明的人,擁有的知識頂多是所有知識的5%,95%我們不知道,只有努力學習,不斷學習,才能讓我們有所進步。我知道最多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在張老身上,彰顯著“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生態度,折射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儒家風范,跟張老的交流,讓我們深深折服于他的浩然正氣和長者之風,張老對人的尊重和強烈的求知欲,是每個員工學習的榜樣。
專注與愛: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頭條
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對家庭和后輩最大的愛,就是盡可能照顧好自己,不要給他們帶來麻煩和負擔。為了讓自己的身體更加有活力,張老每天堅持做三件事:憋氣,打拳和登山;為了讓自己的思想保持活力,張老會堅持閱讀、創作和參加學術會議。除此之外,張老還會不定期旅游。
張老認為,憋氣和打拳是很好的一種健身和養生方式,他說:“每天早晨起來端一盆水,嘗試練習著憋氣,慢慢你的肺活量會提高,整個面部肌肉的活力也會提升,也會鍛煉你的意志力和耐力,好處非常多。”
說到打拳,張老當場便打了一整套拳,上提下拉,左劈右砍,旋而轉身,旋而踢腿,眼生和手法的配合渾然如一個專業拳手,打到高潮處再加上幾個“吼、哈、嗨”的語調,不知不覺像是把人帶入了一部精彩的電影中。整套拳法既有太極拳的柔美和力道,又有長拳的剛毅和技巧,直讓人拍手叫好,驚嘆連連!
堅持與愛:登遍了秦嶺的158座山
張老從小就喜歡登山,每次登山,不管中途遇見什么困難,一定要登到頂峰,這其中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
2006年3月17日早上5點多,張老跟信息中心的一個伙伴、女婿以及一個企業老板組成了四人登山小組開始爬山,到了花門樓,雪已經下得很大了,張老一行人一路沿著山路往上爬,漫天大雪飛舞,走到一個地方以后,一邊是懸崖,一邊是溝,結果張老的女婿不小心掉到溝里去了,他們用繩子將他拉了上來,依然繼續前行,最終艱難地走到了山頂,到山頂的時候,每個人的褲子都已凍成冰凌子。
張老的孩子們不見他回來,就把電話打到鎮子里,鎮子里的領導說要在凌晨組織一百多人去搜山。他們下了山后第一時間把電話打給了家里人,家里人這才安心。
“不管登山遇到什么困難,我從來不會想著退縮,”張老說,“冥冥之中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在推著我向前走,我一定要走到山頂,一定要走完預期的路線。”
張老還分享了他登山的感悟和收獲:“我們公司的文化,教會我們不怕苦不怕難,教會我們遇事冷靜思考,科學處理,教會我們在遇到困難時永不言敗,一個勁兒向前。登山不僅鍛煉了我在業務上的信心和能力,磨煉了我的毅力,提升了我做事的本領,還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讓我進一步認識了大自然,讓我不斷攀登科學的高峰。”
認知與愛:有病要相信自己
當生病了,大家的共識是有病去醫院,這沒有錯,但張老認為,生病以后,病人要把自己的健康的交給自己,不能完全依賴醫院,依賴醫囑。病人只有把健康握在自己手里,才算是對自己真正的負責。
張老為此特意分享了自己的三個觀點:
第一,治病的方法不完全在醫生手中,醫生掌握30%,病人自己掌握70%,最終的決定權在于病人自己
第二,不要迷信醫院,不要迷信藥品,尤其是西醫的很多化學藥品有很多負面效應,甚至很多藥有70%以上都是負面效應,用西醫一定要注意用法用量。
第三,人在治病時候要注意三個條件:身體本身的修復能力是很強的,要相信自己;中西醫的關系是西醫發揮作用,如果要徹底鞏固和改變,中醫的綜合治療發揮作用;不要忽略小病,小病是大病的征兆,是對病人身體的一種提醒。
家國與愛:用繁體字,盼望臺灣統一
張老是目前所知的員工里面一個堅持用繁體字跟大家保持交流和溝通的員工。繁體字的背后,是張老讓人感佩之至的家國擔當與家國情懷。雖然新中國已經成立70年了,但臺灣至今尚未統一,張老堅持用繁體字,一個最深刻的期盼,就是希望臺灣早日回歸。臺灣用的是繁體字,張老堅持用繁體字進行日常交流和溝通,就是想盡己所能讓跟多的人認識和熟悉繁體字,從而避免出現在臺灣回歸后不能跟臺灣同胞正常交流的問題。張老說:“我們這一代人,祖國哪里需要,我們就到哪里去,祖國哪里召喚,我們就奮力向前。我們這一代人很少有私心,多數人心心念念的就是把交給我的事情做好,讓黨放心,讓祖國放心。”
張老也希望,如果有機會的話,每一個人都要為多做貢獻,沒有國就沒有家,只有強大了,我們才能有尊嚴、幸福地生活。
規劃與愛:作為公司的一員,沒有學不會的東西
張老的前80年是極為勵志的80年,他從來不打牌,不打麻將,不下棋,不抽煙,不喝酒,他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工作,打球,打拳,看書,寫作,登山,思考,做研究,做筆記,講課和彈琴。80歲的年紀,大多數健康的老人在含飴弄孫,或者偶爾散散步,下下棋,可張老卻對自己未來的生活規劃滿滿,他不僅要繼續好當下的生活,還計劃出幾本關于世界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系統概論的書,他時刻關注著祖國的發展,想再為做點事。張老坦言:“大到世界的發展,小到一個的發展,再小到一個項目的發展,都是一個系統,這也是為什么我要出系統概論的原因,不過也面臨很多挑戰,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很多新的技術我也不懂,甚至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但我相信,只要我肯鉆研,只要我每天堅持學習,沒有什么是學不會的。”
在學問方面,張老也有一個倡導:“任何知識當你不了解的時候,最好不要輕易冒犯并提出自己的觀點,不要輕易肯定和否定,一定要先去了解和調查。”
很多人活了幾十歲,可好像從來沒有活過,可張老師每的生活都很有質量,很有方向,張老說:“人生是否豐富,關鍵在自己,我要盡可能豐富我的生活,這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和敬畏。”
關懷與愛:希望員工都富起來
讓編輯組深受感動的是,采訪到最后,張老居然很關心地問起編輯組員工的經濟情況以及業務情況,尤其是業務方面問到了很多細節,當編輯組員工說自己畢生的理想,是想讓中國的每一個家庭的每一代人留存一本家庭傳記的時候,張老格外激動,他當即表示要時刻關注著事情的發展,認為這是一件很有功德的大事。同時張老也希望員工的企業能實現家國情懷和經濟價值的統一,張老說:“當下是百年不遇的大好時機,政治、經濟、科學、人文、社會、哲學等大大小小方面都在急劇變革中,我希望員工們都能抓住機會,希望每個員工都能富起來,只有富起來了,才能有心力做更多更有益于、社會和自己發展的事情,才能對自己熱愛的事情全力以赴,畢竟,這個社會還是很現實的,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也很大。”
張老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衷心祝愿張老在今后的日子里身體康健,萬事順遂,也希望看到張老更多的作品,相信這些作品,一定會變成一座座信仰的燈塔,變成一個個美麗的夢想,激勵每一個員工奮斗的心,照亮每一個伙伴前行的路。